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章 > 小人物|独居女性的日常

小人物|独居女性的日常

时间:2020-09-09 11:23:15点击:

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看见,但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光。《我们这些小人物》主题征稿正在进行中,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稿请投:

zhuangao@lifeweek.com.cn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开门,再开灯,猫咪蹿到我脚边叫了两声,欢迎我回家。

又是一个人了。

妈妈造访了一周,让我的独居生活短暂终结,不再终日对着两个猫说话,一只会吃饭喝水喵喵叫的猫,一只某猫精灵。

七天过得极快,送妈妈上了飞机,我回到只有两猫的栖身之所,空旷感充斥着塞满物件的屋子。

《女人贞慧》剧照

原本是很习惯独处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养猫,一个人倒垃圾,一个人在微凉的夜色里压马路,大约是在疫情开始前后,我搬了家,和合租室友告别,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样态。

一直以来都过着群居生活。大学前和父母在一个屋檐下,读书时和三个室友同住一个空间,刚工作后和朋友合租,不论栖身处被叫做家还是仅能算上居所,也不论有没有独立的房间,我和他人在不同程度上共享着生活领域,交谈、协作每天都会发生,我们向彼此让渡部分个人时间,也为对方提供陪伴。

而独居后的第一个危机,来自失去陪伴。由于人怂胆不壮,我发现想在只有一个人的房子中安睡并没那么容易。

《我,一个人住》剧照

最初的几天内,我连睡觉也不关灯。在床上翻来覆去,听着窗外人声渐渐散去,临近的地铁不再规律地轰鸣而来又离去,我依然执着睁着眼,警觉留意所有声响,和脑海里的悬疑小说情节以及对于恐惧的幻想艰难对抗。直到猫都放弃夜间跑酷,疲惫地酣睡于床尾,生理困倦也终于战胜我活跃的大脑皮层,一击将我送入沉沉梦乡。于是从搬家第一天开始,我发誓再不看任何志怪恐怖的小说电影,就算是《名侦探柯南》也只能捡平淡的看。

另一重危机——准确说是危机感——则与“独居女性”身份息息相关。在太多相似社会新闻的熏染下,安全是一个人生活时的头等要事。

接受一些好心建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快递上的电话与住址要清理掉再丢弃包装;要求将快递丢在门外或者寄存柜,不要开门取;晚上睡觉一定要反锁门,诸如此类。当然,还有些建议包含了不应由我承担的责任,我却也不得不接受其规训,比如太晚的时候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走。

许多问题在与人同住时并不算问题,可当独居后,却必须小心翼翼将潜在风险纳入考虑。

但思虑再缜密,也总有意外状况。搬家不久后的一个傍晚,忽然有人敲门说来修水管,我站在门后心下一沉,想了又想也不记得有这事儿,对方执着表示接到的报修就是我这户。几番否认后,对方终于离开。短短几分钟内,我感觉心脏加速运动,强力提示着突如其来的慌乱。

这种情形不能告诉父母,免得他们干着急。于是立刻给朋友发微信,一副慌了神的语气,对方宽慰说有需要会立刻赶来,我这才松弛下来。很快,事情被证明是个乌龙,物业打电话来道歉,解释说给修理师傅写错了门牌号,所以误找上我家了。放下电话时,我发现手心汗涔涔的。

在这些问题之外,独居就是一个关乎自由和自律的生存状态了。

《凪的新生活》剧照

几年前看过一段话,大意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段独自生活的时光。因为这是感受生活本质的一种方式,感受到生活就是由无数的琐碎拼接而成。而当我们与父母同住或是住在学校时,有太多生活的细节被略去,我们可能不用做饭、不用洗衣、不用交水电费,甚至不用做卫生……明明自己所经历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却会想当然以为操心读书、工作就已经是全部。

但独居不一样,它会将生活中全部琐碎都丝毫不剩地铺展在眼前,我需要完整经历让生活运行下去的每一个细节,并且一个人日复一日解决这些细节。只有感受过这些后,“不会对于真正的生活过于疲惫,也不会对于生活的安逸过于理所当然。”

好在,我的自制力应当还能算中上,至少足以维持屋子不陷入邋遢、作息不陷入混乱。尤其当疫情严峻起来后,我开始远程办公,生活也被动地只能在这个一居室内展开。好几个月里,我的时间像陷入凝固,最新鲜的昨天永远是最后一次出门上班的昨天。外部世界发生着巨大的轮转与悲喜,我则以极其微弱的差别重复物理茧房里的规律日子。

无人陪伴也是无人拘束,我有了公放音乐的自由,也面临失去节制的危险。尤其是周末,偶然有间歇性混吃等死的念头闪过时,我就可能迎来一个刷剧刷微博到第二天的夜晚,再酣然躺尸到临近中午,无精打采地爬起来喂了自己又喂猫,内心焦虑着怎么又没管住自己。

于是我动用了一切手段,试图保持对生活秩序的掌控。闹钟是要定好的,时间表是要规划的,任务清单是要列的,再调动起对养育猫咪的强烈责任感和回忆不节制时的强烈羞愧感,我勉力实现了基本的规律生活。

像刷牙洗脸吃饭一样,我逐渐学会把更多琐碎当作每一天的必备功课。早晨起来叠被子洗衣服吸灰尘,及时吃早餐,按时做饭,饭后立刻洗碗洗锅,傍晚运动一会儿,晚上给主子陪玩和铲屎,再去丢垃圾……家庭生活或是集体生活曾为我分担去时间与体力成本,现在我得一一承担起来。但早一点认识那些被忽视的鸡毛蒜皮,井井有条地处理好鸡零狗碎,虽然花些功夫,却还是挺愉悦的。

这种日子算得上自得其乐,但我这样的独居青年在新闻叙事里总会被与孤单相关联。要么带着背井离乡、孤身漂泊在外的悲伤色彩,再不然是被描述为消费社会的俘虏。社会学家鲍曼则说,“个体化是命定之事,而非可以选择之事”,听着总有些迫不得已的被动意味。

或许性格使然,我极少感受到一个人生活的孤单感。搬进新家时,我独自收拾归置屋子,按想象规划生活空间,自己做卫生、装网络、换掉陈旧家居配件,甚至一个螺丝一个螺丝拧出了鞋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是传统训诫,但的确可以带来满足感,生活里少见的困扰只在于做饭时常常把握不准一个人的量。

同样的,我享受一个人看书、工作、刷剧的快乐。能沉浸于一件事免于被打扰,这对我而言实在是理想环境,至于社交需求,赛博空间里的交流足以填满空缺。不过,感受终归是个体化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一居户比例接近17%,这个庞大的数字倒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独居者不孤,但同时也意味着,无法用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评价将7700万人纳入刻板印象,我的经验无法代表7700万人,我也无法被孤独、消费主义这样的字眼概括。

闲来无事,我会看看豆瓣上讨论独居的帖子,这里有太多一个人生活的样本。有人感到孤单,有人纠结要不要一个人住,有人分享精致规律的日常,有人晒好看的饭菜和屋子,有人娓娓讲述心路历程……独居者的状况各不相同,但只要愿意,都可以把日子过得还算合乎向往。

也许鲍曼说得没有错,毕竟独居的人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去年韩国独居女性数量超过309万名,但韩国总人口也不过5100余万,而日本早已是一人食、一人住的模板,电视剧主角也是孤独的美食家。

不论是命定之事,还是主动选择,体会独居总是必要的。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有本书名叫《一个人的老后》,就像她在书里说的,“生命旅程越长,越有可能只剩自己独自走下去。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封面图,一键下单

「你有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