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章 > 陕西关中5旬修表匠,坚持37年成了最后手艺人,担心无法传承

陕西关中5旬修表匠,坚持37年成了最后手艺人,担心无法传承

时间:2020-09-05 10:56:41点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曾经的一些热门行业也在慢慢消失,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还在执着的坚守,特别是一些老行当里的老手艺人,给我们留下了曾经的记忆和珍贵的资料。陕西省关中地区秦镇的农村老街上有这么一位姓杨的修表匠,就是个典型的代表,他坚守自己的职业37年,在他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手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经历辛苦与无奈,也看到了手艺人的执着和顽强。

杨师傅名叫杨军社,今年55岁,他是陕西省长安区引镇南留村人,18岁跟上父亲学习修钟表,在秦镇开了一家修表铺子,眼睛上戴着特制的放大镜一干就是37年。我们见到他的时候杨师傅正在自家的铺子里低着头专心致志的修理一只手表,看到我们拍照,他觉得非常惊讶,说这些年从来没有有在意修表业更没有人留意他的存在,因为机械钟表和手表作为一种实用计时器被电子产品所取代,行业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说起自己的修表人生,杨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修表业的兴盛达到了顶峰,那个时候物质匮乏,钟表和手表自然就是奢侈品,拆洗,润滑和保养是经常的事情,修理故障表也很常见,作为像他一样的农村修表匠主要是修理一些钟表闹钟之类,偶尔才会有手表修,因为贵重的缘故,所以农村人对自家的钟表手表更是看重,出现故障不会去换,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修理,结婚时的彩礼“三响一转”,其中的一转指的就是手表,甚至农村还流传“穷戴戒指富戴表之说”,意思就是说手表是消耗品,容易出问题,修理手表也就成了热门行业。

杨师傅18岁跟着父亲学会了修表,结婚成家后就独立在秦镇开起了自己的修理部,一边在家当农民一边外出修表赚钱,因为家中承包地有限,修表更容易赚钱,所以一度修表就成了他的主业,靠着修表供养一儿一女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也相当的滋润。到了90年代随着手机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更新,数字智能化的冲击下,戴手表的人和使用闹钟的人越来越少,修表匠们大多数无法生存,自然就少了很多,就拿秦镇这个地方来讲,以前10多家,现今就留下了他一家了。

杨师傅说修表匠的工作常态就是,带着单筒眼镜,低头安静摆弄着眼前的手表,思绪在出了故障的齿轮和零件中游走和冥想,修补着渐渐逝去的光阴,擦拭着失去的岁月沧桑,一个小小的手表里边非常精密,内部的零件有上百件之多,如果不熟悉每一个部件的性能就不能准确地判断问题出在哪里,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和一双妙手。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四周摆放满了各种零件,一张小小的工作台上,杨师傅右眼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一把镊子小心翼翼的拆卸手表,不时的轻轻放在耳边,认真倾听机械发出的美妙脉动。

手艺人都有聪明过人的头脑,杨师傅的修表生意被电子产品冲击的情况下,一面继续坚守一面适时调整业务,他开始把自己积累的机械知识用在了家用电器的修理上,修理部的业务增加了项目,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甚至电磁炉,电饼铛也成了他修理的对象。杨师傅修理的电器。

东方不亮西方亮,人能学会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善于学习的杨师傅在坚持修表的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加着新的项目,甚至学会了婚礼摄影,1天拍摄视频收费600元,每个月能给他带来七八千的收入,年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这也是支撑他继续从事修表业的经济后盾。

杨师傅说现在自己家里已经5口人,还种植着5亩白皮松,一年农活很少,孩子们外出打工去了,自己之所以还坚守在修表铺里主要就是放不下这个老手艺,每次修理好一只表,听着它正常工作的声音就像在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自己也是满满的成就感。杨师傅检查一只手表。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戴手表又流行起来成为生活富裕的标志,杨师傅说不一样的是现在的手表都是名表或者高仿表,动辄就是上万元,来修表和保养手表的人多了,他的小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以前修表几十元钱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零件少,修理起来也是相当困难,费用也就上千元,他曾经修过一只13000元的手表,买零件就花了2000多元,尽管自己赚钱不多,可是把这个当成了一种乐趣和享受,只要有人上门,他都是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修好。

因为现在修表难以养家糊口,更谈不上赚大钱,所以孩子也不愿意学了,杨师傅有个担心就是家传的手艺无法传承,自己成了最后的修表匠。他现在之所以还要坚守一方面还想等到一位徒弟,另一方面觉得手表不单单只是个计时器,修理它就是修饰与保存往昔的岁月。时光在“嘀嗒”声中流逝,岁月在齿轮转动中变迁,也许修表技艺会在时间和空间中消失,但是朴实的匠心熠熠生辉,会一直流传下去。【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