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有玺:挣脱贫穷的梦魇
时间:2022-07-28 10:54:11点击:
滕有喜出生在江苏省阜宁县农村。他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从他记事起,贫穷就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穷,吃饱了红薯曾经是他童年最大的梦想;因为穷,又不会点油灯,他从来没有上过晚自习。因为穷,他总是穿着哥哥们的旧棉鞋,又破又不暖和…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高考跳出“农家门”,是滕有喜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为了供得起读书,滕有喜拿起镰刀,跟着大人们去芦苇滩割芦苇,而同龄人都在玩耍。
严冬时节,芦苇滩的水结冰,脚踩上去薄冰裂开,脚泡在冰水里,刺痛心脏。割芦苇是体力活,出汗很多,北风一吹,汗水又变成了冰屑。汗水不停地流出来,滚烫的汗水融化了冰块;融化的冰屑和新鲜的汗水混在一起,被刺骨的北风吹成了冰屑。水变成冰,冰变成水,水又变成冰。一天下来,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湿透了,变成了冰,仿佛穿了一件厚重的盔甲。就这样,一整个寒假每天起早摸黑,勉强能补回一年的学杂费。

“贫穷像噩梦一样困扰着我。书房里写着‘穷’的字,像一把把看不见的刀,割着我的心。就连‘穷乡僻壤’,‘进入不毛之地’,‘贫穷’和‘穷途末路’这样的常用成语也让我毛骨悚然。只有‘贫穷导致改变’激励着我,给了我力量!就这样,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高考’这根救命稻草上。”
北大清华是滕有喜的目标,但贫穷让他与梦想失之交臂。“我父亲已经70多岁了,再也干不了活了。我是在兄弟姐妹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所以我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他说。师范大学免学杂费,有生活补贴。滕有喜最终选择了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进入大学后,贫穷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我几乎错过了读研的机会。“我在考研的时候,因为营养不良,熬夜,感冒了。为了省钱,我没去医院。我自己找了些药,以为可以扛过去。谁知病情加重,转为肺炎,不得不住院。”住院半个月后,滕幼希政审落后了。结果总分远超录取线,政治分却差了3分。
如果不是陈奕基的极力推荐,如果不是苏州大学曹杨教授急于争取一个特殊名额,滕幼希可能会被永远挡在苏州大学门外。
寻找“脱贫”的秘诀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滕有喜进入苏州固锝电子有限公司,当时只是一家300人的校办企业,却有着成为“世界二极管行业第一”的野心。
“入职后,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从部门助理、部门经理、部长一步步走到主管生产的厂长、公司副总经理、监事长。这么多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力争第一,做到最好。”苏州锝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念波这样评价他。
滕有喜的第一个目标是做技术员。别人练一遍,他练三遍;别人白天学,他白天学,晚上学;按照老师告诉你的去做,他会问为什么。
为了当“状元”,滕有喜四处向师傅取经:去南京参加陈安之举办的总裁班,参加营销;新加坡聆听安东尼·罗宾斯的《释放心中的巨大力量》课程;赴深圳参加杰·亚伯拉罕“十亿美元周末营销研讨会”;去上海听汤姆·霍普金斯讲“如何成为亿万富翁”……即使新婚不久,收入不是很高,也要借钱出去讲课。
不仅如此,滕幼希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的“大脑”上——买书。“参加工作后,我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的时候,一辆大车装的是家具,但一辆货车装的是书;我第二次搬家时,两辆卡车满载着书籍;不久第三次买房搬家,书要装两卡车半。”他说:“这些书绝不是买来展示的。每一本我都认真读过,每一次阅读都有自己的收获。”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事业,别墅,汽车,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一年,滕有喜38岁。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和路径寻找‘奇招’,却屡屡碰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脱贫’的秘诀很简单。”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滕有喜总结出“脱贫”的秘诀是掌握六大要素:积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高水平素质的决心、面对问题的认识、坚持不懈的实践、尽最大努力的信念。
成功“脱贫”后,滕有喜决心写一本书,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悟、个人改变方法和实践成果,帮助更多人致富。
提问太重要了。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无论是资金、人脉、知识,还是各种因素的组合……滕幼希的回答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同”。在他看来,只要凡事问对了问题,即使没有高学历,没有好背景,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专业,没有好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比如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么穷”,如果换成“我怎么才能变得富有”,就会大不一样。
好的问题,好的答案,会把人引向好的方向。比如,你想学习更多的知识,你会问自己:“我该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让我的未来变得更好?”问这个问题,你很快就会振作起来。当你为某件事难过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10年后它还会那么重要吗?”如果你问了这个问题,你的心情会很快改变。当你对别人不满意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有什么办法可以影响这个人?我该怎么办?”你这样想,很快就会发现双方的分歧,然后化解分歧,找到说话的方法。
当你问自己一个问题时,你的大脑会准备一个答案。在问题和答案之间,你会找到你想要的解决方案。在前进的路上,滕幼希问了自己许多问题:
在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他问自己“如何成为世界第一?”
在找工作的时候,他问自己“如何才能在即将从事的行业快速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他失败时,他问自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有什么好处?”
当他取得成绩时,他问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训练自己的营销能力时,他问自己:“我该付出什么?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吗?”
在选择一生的伴侣时,他问自己,“如何给她一生的幸福?”
找一个朋友,他问自己:“我们和他在一起快乐进步吗?”
在研究世界第一的时候,他自问“是什么造成了我和他们的差距,如何复制他们的模式?”
在思考“脱贫”的时候,他问自己,“怎样才能帮助像我这样的穷人,以最小的投入,帮助他们快速脱贫?”……
这是滕有喜的思维习惯。他说每次问这些问题都能让他成长进步。如果每次都问另一个问题,方向错了,肯定达不到今天的成绩。如果你问错了问题,不管是对你的生活还是事业有好处,都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答案,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高考跳出“农家门”,是滕有喜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为了供得起读书,滕有喜拿起镰刀,跟着大人们去芦苇滩割芦苇,而同龄人都在玩耍。
严冬时节,芦苇滩的水结冰,脚踩上去薄冰裂开,脚泡在冰水里,刺痛心脏。割芦苇是体力活,出汗很多,北风一吹,汗水又变成了冰屑。汗水不停地流出来,滚烫的汗水融化了冰块;融化的冰屑和新鲜的汗水混在一起,被刺骨的北风吹成了冰屑。水变成冰,冰变成水,水又变成冰。一天下来,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湿透了,变成了冰,仿佛穿了一件厚重的盔甲。就这样,一整个寒假每天起早摸黑,勉强能补回一年的学杂费。

“贫穷像噩梦一样困扰着我。书房里写着‘穷’的字,像一把把看不见的刀,割着我的心。就连‘穷乡僻壤’,‘进入不毛之地’,‘贫穷’和‘穷途末路’这样的常用成语也让我毛骨悚然。只有‘贫穷导致改变’激励着我,给了我力量!就这样,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高考’这根救命稻草上。”
北大清华是滕有喜的目标,但贫穷让他与梦想失之交臂。“我父亲已经70多岁了,再也干不了活了。我是在兄弟姐妹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所以我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他说。师范大学免学杂费,有生活补贴。滕有喜最终选择了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进入大学后,贫穷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我几乎错过了读研的机会。“我在考研的时候,因为营养不良,熬夜,感冒了。为了省钱,我没去医院。我自己找了些药,以为可以扛过去。谁知病情加重,转为肺炎,不得不住院。”住院半个月后,滕幼希政审落后了。结果总分远超录取线,政治分却差了3分。
如果不是陈奕基的极力推荐,如果不是苏州大学曹杨教授急于争取一个特殊名额,滕幼希可能会被永远挡在苏州大学门外。
寻找“脱贫”的秘诀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滕有喜进入苏州固锝电子有限公司,当时只是一家300人的校办企业,却有着成为“世界二极管行业第一”的野心。
“入职后,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从部门助理、部门经理、部长一步步走到主管生产的厂长、公司副总经理、监事长。这么多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力争第一,做到最好。”苏州锝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念波这样评价他。
滕有喜的第一个目标是做技术员。别人练一遍,他练三遍;别人白天学,他白天学,晚上学;按照老师告诉你的去做,他会问为什么。
为了当“状元”,滕有喜四处向师傅取经:去南京参加陈安之举办的总裁班,参加营销;新加坡聆听安东尼·罗宾斯的《释放心中的巨大力量》课程;赴深圳参加杰·亚伯拉罕“十亿美元周末营销研讨会”;去上海听汤姆·霍普金斯讲“如何成为亿万富翁”……即使新婚不久,收入不是很高,也要借钱出去讲课。
不仅如此,滕幼希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的“大脑”上——买书。“参加工作后,我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的时候,一辆大车装的是家具,但一辆货车装的是书;我第二次搬家时,两辆卡车满载着书籍;不久第三次买房搬家,书要装两卡车半。”他说:“这些书绝不是买来展示的。每一本我都认真读过,每一次阅读都有自己的收获。”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事业,别墅,汽车,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一年,滕有喜38岁。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和路径寻找‘奇招’,却屡屡碰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脱贫’的秘诀很简单。”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滕有喜总结出“脱贫”的秘诀是掌握六大要素:积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高水平素质的决心、面对问题的认识、坚持不懈的实践、尽最大努力的信念。
成功“脱贫”后,滕有喜决心写一本书,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悟、个人改变方法和实践成果,帮助更多人致富。
提问太重要了。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无论是资金、人脉、知识,还是各种因素的组合……滕幼希的回答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同”。在他看来,只要凡事问对了问题,即使没有高学历,没有好背景,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专业,没有好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比如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么穷”,如果换成“我怎么才能变得富有”,就会大不一样。
好的问题,好的答案,会把人引向好的方向。比如,你想学习更多的知识,你会问自己:“我该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让我的未来变得更好?”问这个问题,你很快就会振作起来。当你为某件事难过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10年后它还会那么重要吗?”如果你问了这个问题,你的心情会很快改变。当你对别人不满意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有什么办法可以影响这个人?我该怎么办?”你这样想,很快就会发现双方的分歧,然后化解分歧,找到说话的方法。
当你问自己一个问题时,你的大脑会准备一个答案。在问题和答案之间,你会找到你想要的解决方案。在前进的路上,滕幼希问了自己许多问题:
在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他问自己“如何成为世界第一?”
在找工作的时候,他问自己“如何才能在即将从事的行业快速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他失败时,他问自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有什么好处?”
当他取得成绩时,他问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训练自己的营销能力时,他问自己:“我该付出什么?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吗?”
在选择一生的伴侣时,他问自己,“如何给她一生的幸福?”
找一个朋友,他问自己:“我们和他在一起快乐进步吗?”
在研究世界第一的时候,他自问“是什么造成了我和他们的差距,如何复制他们的模式?”
在思考“脱贫”的时候,他问自己,“怎样才能帮助像我这样的穷人,以最小的投入,帮助他们快速脱贫?”……
这是滕有喜的思维习惯。他说每次问这些问题都能让他成长进步。如果每次都问另一个问题,方向错了,肯定达不到今天的成绩。如果你问错了问题,不管是对你的生活还是事业有好处,都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答案,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