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章 > 23岁,你永远年轻

23岁,你永远年轻

时间:2020-10-13 11:08:45点击:

将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20期

编者按:

抑郁症,疾病国标代码F32,是WHO承认的正规疾病,需进行正规的医学治疗才能获得康复。

据世卫组织发布数据,抑郁症正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

行色匆匆的都市里,年轻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鲜见,焦虑、不安、悲伤、自责、无力……本期精神家园

,倾听你与情绪健康的故事。

慢慢讲,我在听。

有一天,我收到了BH的讣告。他是我朋友圈里第一个离开人世的朋友。我还记得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还期待着你的书上市呢!”

最终,我把书烧给了他——《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记述了我在精神病院里抗击重度抑郁症的零碎经历。

彼时,我还坐在精神病院的长椅上,和这个只有17岁的男孩打牌谈梦想。他说,因为躁郁症的影响,辗转在去各个医院的路上已是他的人生常态。从医院到家里,再从家里到医院,他都不知道“回”这个字究竟该用在哪里,是“回”家?还是“回”病院?——似乎都不太妥帖。

而某天,我们偶然谈及未来,我才发现原来他有一箩筐数不完的梦想。

他说,他要穿着校服坐在课桌前,盯着教室墙上走动着的钟表指针,铃声大作那一刹那,抱着篮球冲向操场,和队友们来一次畅快淋漓的球赛。但他自己也明白,做一个上课下课、上学放学的普通学生,过着吃饭学习、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不知足”的奢望。

后来,他便改口:“既然命运篡改了梦想,那就必须‘识时务为俊杰’,以后,我要当个甜点师!”然后,他像从此下定决心不会食言一样,把这志向宣扬到了病院的角角落落。

有一天,我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旁边一个躁狂症的阿姨激情四射、孜孜不倦地鼓舞着:“告诉我!来!你的梦想是做甜点师对不对?!快!大声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却又改了主意,淡淡地答:“活着,我的梦想是活着。”

也是在同一天,我看到他被五花大绑抬上抢救床,医护奔走,人流涌动,各种血压计、监护仪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微弱却又震耳欲聋。我想到他回答时的眼神,坚定又果敢:“活着,我的梦想是活着。”

——活着,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我们拼死命捍卫的“梦想”。

每天,在这所我们朝夕相处的病院里,充满着各种难以理解的诡异行径,理智在这里分崩离析。但哪怕是这样的世间边缘,也实实在在地被温暖和阳光耀亮着。不论老人、小孩,不分年龄、性别,没有贫富贵贱,大家都在这里回归了自己最本质的样子——我与几个活泼的姑娘心血来潮,会一边跳跃一边高歌,病房里的人们有的就直接加入合唱队伍,有的就走出病房,一边笑着一边鼓掌。大家都笑闹着,品尝着最平凡的快乐和内心最深处的感动。

也只有在这里,我才会觉得,原来所有的大人,内心也不过是一个小孩。揭下虚伪的社会面具,他们都有着天真、淘气、纯洁的灵魂。

BH曾跟我说,他被这样深重绝望里的一点乐观深深打动了。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他的共鸣,来源于他对命数无常的深谙。

现在,我经常点开他的头像,想到这个生前像我们一样具体、热闹的少年,现在却像一下子被降维打击一般,只剩下一张单调的平面照片。

但我又抱着一丝庆幸想着:幸好,现在他的每一张照片,映衬的都是他年轻美好的样子。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这段经历背后,潜藏得最深刻的,也永远会是他的名字。

BH,请带好你的欢呼和快乐。你会看着我们所有人在这人世间嬉笑怒骂,最后慢慢变老,慢慢为生活奔波操劳,耻笑我们头发稀疏、身形佝偻、满脸皱纹,最后庸庸碌碌,“咻”地一下还是荒度了此生。

而你,会永远像现在一样年轻,永远蓬勃灿烂,在你永远最美的23岁,永远欢笑,永远充满着期待和热望。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