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裁员为什么总是会去裁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原因很现实
勤奋本来是好事,有“勤奋”不等于有“能力”,要在职场上跃迁,应该找准自己的能力甜蜜区,向牛人取经,加上先进的学习工具,三者结合用一段时间,不说能升职加薪,至少不会被辞退
朋友老张,是一名80后,它就是很多人眼中的非常勤奋的人,小张平时一般提前半小时到公司,下班了主动加班2小时。但小张有个缺点,他说话比较心直口快,经常因为说话太直接得罪领导。有一次,领导让他去和一名负责人做对接,他说话太强硬,让那名对接人非常生气,后来,领导单独找老张谈话,指出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老张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和领导开始争吵,搞得整个办公室都知道了,三个月后,老张被领导以工作能力太低辞退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职场上光靠勤奋,并不能保证能“高枕无忧”,很多看起来勤奋员工,却让领导非常头疼,因为他们以为的勤奋就是拼时间,而不是拼质量、拼结果
对于公司裁员来说,一定是先要经历一个动荡期,给员工制造离职压力环境,这个动荡期就是裁员的预热期
在这个期间第一阶段,一些所谓勤奋,有抱负,有理想的员工是不会安于现状等死,率先主动离职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公司就会省下一笔赔偿
到了第二阶段,公司管理层会把剩下的人进行甄别,裁员名单其实就已经暗箱出炉了,只是秘而不宣,但职场里大家都不傻,员工在公司什么位置,亲疏关系,站队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些无根无靠的员工也就心照不宣抓紧找工作了
第三阶段就是内部自残阶段,各个部门领导会根据自己部门裁员指标逐步落实,调整岗位架构,最大限度把自己想留的人留下来,一部分就是核心员工,一部分就是亲信员工,对于排除的人,一边使用软暴力手段在心理上打击已经在计划裁员的员工,让其知难而退,另一边也会把一些实在保护不了的亲信找后路(能力实在太差,怎么也留不住的),后路找好后,妥善离职或协议给一笔安家费离职
第四阶段就是把赖着不走的人强制离职,总的来说,有能力,有资源,有后路的人都不会选择继续留下来,不用等到被动裁员时就会先行离开,尤其是业务骨干,更看重发展和平台,还有点小个性和脾气,就算管理层想留也未必留的下来,工作能力太低的员工肯定是公司裁员的重点对象,任何公司都不会养闲人
高薪高龄也是企业裁员的重点,地球离了谁都转,这类人离职,会用低薪人替补上去,稍稍加一些激励,不一定他们干的差,成本却会省很多
综合看,排除这些人,能剩下来的就是对公司依赖性比较强,忠诚度较高,能力一般,不敢出去混认为留下来更安全和发挥自己的能力的所谓平庸之辈,或者是正在上升期的小白,在这个时期对小白来说反而是历练和上升机会
什么是裁员?
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的企业,可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以上所述看出裁员往往有两大特点:
1、人数较多,2、需要赔偿
众所周知,员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裁员不仅大量减少企业的资产,而且需要支付巨大金额,裁员名副其实是一个损兵折将做法,那为什么企业还要干呢?
其实企业每个阶段发展都需要员工贡献自己的价值,情非得已企业绝对不会随便裁员,但当员工成为企业包袱,累赘时或不被需要时,企业会在别无他法情况下就忍痛舍弃,因为绝对不允许任何因素阻碍企业发展,是任何企业前提之一
一般来的说,企业做出裁员决策,一定是遇到了重大变故。自2008年新的《劳动法》颁布以来,一直被称为史上最严,最主要的原因是针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困扰,而且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动不动就来个劳动仲裁,有时候公司反而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想裁员也没那么容易
什么情况下会裁员呢?
1.订单量骤降,销售额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成本支出
2.遇到经济危机,为了活下来,只能裁减成本支出
3.企业内部结构优化重组,被优化对象一般是,对企业即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没有多大影响力的部门和人
4.变更经营地址
5.工作能力太差、浑水摸鱼拖团队后腿的个别人
裁员时究竟裁谁?
一个团队要裁员,首当其冲的是平时与领导对着干的人,因为从领导的角度看,有这样的人在,不利于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其次是能力平平,业绩平平,甚至工作期间都没有与领导交流过的人,在团队中,这样的人应该是大众化的人群,因此,究竟让谁走,还得看第三个方面
再次是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以及创新精神,因为裁员的大背景通常是公司只保留盈利的环节部门,深耕细作,或是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因此,那些看起来勤快,但可被替代性强的员工,被裁掉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很多报道,公司裁员,并且都是很努力的人或者很勤快的人,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合理,老板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缘由
从老板方面来看
如果公司非得走到裁员这一步的时候,说明真的需要大刀阔斧的来进行整治了,老板当然希望能去掉一些性价比较低的员工,老板又不傻,留下的都是需要的人,并且能利益最大化的人
社会上不缺少努力和勤快的人,现在就业形式这么严峻,不缺少想努力和想勤快的人,所以如果只是努力和勤快,很难让老板另眼相看。老板想要的是以一敌三,甚至敌百的人,相比努力和勤快,更青睐于眼活的人
从员工方面来看
你真的努力了吗?你的努力方向对吗?有很多人每天看他忙,其实更多的只是表象,他的忙没有效率,没有结果,没有方向
和高效的人比较,就会发现,你的努力和勤快很多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就好比手工和自动化一样,劳死劳活的忙活了几天搞定的事,别人几个小时搞定,你说老板是要你的勤劳呢,还是要别人的高效?
综上所述:不要只看表象,并且很多报道,都是被裁员的人来说的,自己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的无能,只能从苦劳方面来表明自己的价值
其实,我们应该平常心来看待裁员,毕竟大家都要生活,老板要赚钱,我们也要赚钱,为什么老板要因为我们多赚钱而自己少赚呢?如果自己心态不对的话,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就是到了下家,可能还是那个被裁的人,与其埋头苦干,不如抬起头来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没有偏离
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决定了被裁员的先后顺序,在企业里活得风生水起的人,大多不是第一眼看起来就很勤快的人,他们或许热络或许上进,但他们绝不是沉默的人,在一个企业里生存,人脉、实力、上进,起码得占一点,如果勤快只是勤快,那么于老板来说,裁你也只是裁你,不痛不痒,想要避免被裁命运可以往以下3点努力:
1、进入公司核心业务层,争取做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工作
2、提升能力和效率,尝试调整工作方法,加强时间管理
3、在主业基础上发展一门副业,防患于未然
职场是一个价值交换场,任何没有价值的员工都有被裁员的风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类似于小白兔式员工,也被称为庸人,这些人愿意跟随公司,但是能力平庸,业绩平庸,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能创造价值的员工,一定是结果导向型的人,他们遇到问题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弯弯绕的用勤奋掩盖自己效率和能力上的不足,因此他们会思考怎么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怎么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流于形式,主动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们可以收获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在公司裁员的时候,往往都是先裁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可能只是“看起来很勤快”
很多公司裁员,都会裁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人,是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勤快的人并不是真的勤快,他们只是用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来混淆视听,但领导的眼睛是明亮的,谁不可替代,谁可有可无,领导很明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