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团糟,多半是你对自己的管理失控了
内容来源:文章摘自《秒懂心理学:你枕边的趣味心理百科》,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许开浩。
作者简介:许开浩,喜马拉雅独家知识解读员;现代人知识解决方案“开浩御书房”创始人;上海昂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擅长人文、社科、心理学的硬核知识趣味解读,见解独到,通俗易懂,兼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特别适合:职场人,心理学爱好者。
编辑 | 知春鹿
2355字 | 6分钟阅读
《秒懂心理学》是一本全面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书中每章开篇都会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名词来概括总结,而正文中却用趣味、接地气儿的方式展开介绍,全文通俗易懂,就算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要点。
我们的生活和心理学息息相关,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心理现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了解心理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生活中总有难题找上门,
例如,在七夕节和女朋友出去约会,女朋友想吃火锅,自己却想吃烤肉,俩人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分歧,最后却因为双方情绪失控闹到分手,第二天后悔都来不及。
或者你今天刚发工资,你的朋友就在这时告诉你自己手头紧,需要借钱,你不得不放弃采买计划,把钱借给朋友,可惜几个月过去了,你的朋友一次次推脱,拒绝还钱,让你又气愤又无奈。
其实,生活中很多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心理学都会告诉我们答案,有的人的生活如同一团乱麻,但我们不能否认,也有的人能够将生活过的井井有条、丰富多彩,他们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会管理自己的人生。
不会管理自己人生的人,就是让身体里隐藏的恶魔指挥着自己错误行动,比如情绪崩溃、意志消沉、自我否定,只有真正了解这个“恶魔”的生活习性,我们才能找到破解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为什么有的人觉得自己总是“很倒霉”,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情绪激发
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时,第一反应似乎永远是情绪化的,我们大脑擅长的运转模式就是用情绪应对当前状况。
比如,你吃醋的嫉妒会将另一半推离,导致感情破裂。
那么,怎么解决掉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通常情况下,情绪来的时候非常快,也会伴随一些生理反应。
第一点:控制身体,限制生理反应的副作用。
你对老板不满,只要你不骂他、不打他,他还能开除你不成?无论你用怎样的方法,在情绪来的时候中止当前的行动,让自己等待情绪过去,就能消除生理反应对自身的影响。
第二点:唤醒理性,保证清晰自我的控制权。
大脑中分管情绪和理性的区域不同,同一个信息往往是先跑到情绪的区域,再被分配到理性区域,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用人为的方式把理性拉过来,这样就能避免冲动。
曼德拉效应
2013年,南非总统曼德拉刚刚去世,当时很多人回忆起来说:曼德拉不是早死了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群产生集体记忆错误的情况,于是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曼德拉效应”。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曼德拉早就死了呢?因为曼德拉出狱之后,新闻对他的报道就少之又少了,所以大家不知道曼德拉这些年都在干什么,于是就自动脑补他已经去世了。
从心理学原理上来讲,人的记忆往往是模糊的。除了记忆的模糊性以外,我们的记忆还有选择性,会选择更容易接受的,或者情绪反差更大的内容,例如,当年刘翔弃赛的时候被很多人唾弃,但大多数人吐槽他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刘翔曾经拿到过50多块金牌。
此外,我们的记忆还有趋同性和易感染性。
例如,你在书店待久了之后,你自然而然会觉得自己好像很有文化。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来越好,而不好的越来越不好的两极分化现象。
《圣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国王赏赐三个仆人一人一锭银子,过一段时间后,第一个仆人赚了十锭银子,第二个仆人赚了五锭银子,第三个仆人没舍得花这一锭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了赚钱的仆人,却把没花钱的仆人的一锭银子没收了。
正因为“能者”被奖励,所以人类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马太效应这种两极分化,看似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才是人类发展的保证。
生活中,求知的人不沉浸于稳定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就可以避免因为马太效应使自己陷入两极分化的下端。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听之任之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放弃抵抗,对现实抱有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想要解决习得性无助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学会坚持,当你想要放弃,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借口。
自证预言
这种我们嘴上说说的事情,最后变成真的事情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自证预言。
一个人如果表现出来哪怕一点儿退缩的念头,这种念头就会蚕食他的动力,而且就算是他心里想做,嘴上却说不做,也会面临比别人更大的挑战。
预期是做选择的重要参考之一,如果是正面预期,就容易给行动以助力,如果是负面预期,就容易给行动以障碍。发自内心的一句“我能行”,真的会很大的提高成功概率。
自我察觉
自我察觉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客观的观察。
生活中挺讨厌被问到一类问题,那就是“你的爱好是什么?”,一般我们会说爱阅读,爱郊游。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察觉,说自己爱网购、刷小视频呢?
除了爱好,发现缺点也是自我察觉的一部分。如果你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会对“我爱什么”和“我是怎样的人”非常敏感。
认知失调
每当你理解的自我和你的行为不一致时,你的自我和真实情况就会发生一次有趣的分离,我们把这种分离叫作认知失调。
例如,我们知道熬夜对皮肤不好,但是我们依然熬夜,这就是认知失调的行为。
认知失调后,我们会有焦虑和不安的感觉,为了抚平这种不安,我们会把行为合理化。通常合理化行为有三个方式:一是自欺欺人;二是向现实妥协;三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么,回到开篇我们讲到“借钱不还”这个话题,借钱的人可能会有三种选择:选择一,自欺欺人:“他有钱,也不差这一点儿,不还了吧。”选择二,妥协。“我就是个没诚信的人,怎么着吧,不还了。”选择三,改变自己的行为。有钱立刻还上,人家帮我的恩情也要报答。
认知失调后的合理化选择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看人当看行为,把志向挂在嘴边的,极有可能是做得不好的自我安慰,这和那些天天高喊着减肥的人,实际上很难减下来,真的减肥的人却从来不把减肥大业挂在嘴边,是一样的道理。
以上内容摘自《秒懂心理学》
作者:许开浩 / 图片:网络
策划:扶意寒/ 编辑:知春鹿
文稿:林柯
每天学点心理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秒懂心理学:你枕边的趣味心理百科》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从爱情手册、情绪管理、学习技巧、家庭幸福、管理艺术、谈吐情商和生活趣闻七大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本轻松幽默、可快速习得的心理学百科。这里的心理学概念你未必都知道,但是每一个心理学故事你都会感觉似曾相识。秒懂心理学,是你枕边最好的心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