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市值破千亿,黄峥身价首超马云: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件事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337/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476天
最近资本圈发生了一件大事,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以454亿美元身价超过马云,成为第二大富豪,同时,拼多多的市值突破了千亿美元。
这位新晋的超级富豪,创办拼多多只有五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相对于阿里巴巴,却快了好几倍。
拼多多刚成立时,大家都不太看好,马云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不担心拼多多的竞争,因为20年来,竞争者倒下的不知道有多少。
但谁也没想到,拼多多却在一片红海电商领域杀出一片天地来,动摇了阿里不可战胜的神话。
01
拼多多的成功究竟靠什么逆袭?
拼多多通过低到极致的价格,首先占领广大的不被看好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然后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实现五环向内的反击。
黄铮说:拼多多的爆发是源于底层逻辑的迭代。
黄铮没有沉醉和复制之前阿里的成功,而是通过社交的流量和电商转化,改变了以往的电商模式,避开淘宝和京东,进行跳轨竞争。
那么,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廉价的低端产品?腾讯的大力扶持?不惜血本的补贴?还是所谓的市场下沉?都不是!
它的成功,是以 ''拼''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优化机制!
在中国,月均收入低于5000的人口比例高达95%左右,挣钱的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精打细算花钱,是社会残酷的原貌。
因此,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是人性的本能。
迄今为止,凡是持续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实质性地降低了价格,淘宝,小米,360,滴滴,拼多多,都是因为降价,京东为什么做不到老大,就是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便宜,并趋于免费,才是最好的杀手锏,其他都是浮云,什么品牌质量,情怀流量,体验感,这些概念在价格面前都是以卵击石。
包括最近新茶饮首个突破万店的蜜雪冰城,均价6元/杯的奶茶,在下沉市场有了吸引客户、快速扩张、快速增长的能力。
低价市场,永远是最广阔的市场,替别人省钱了,自己也就赚钱了。
因此,要想成功,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
对于拼多多来说,了解人性中贪便宜的本能,就是本质。
02
“获得幸福”的能力在于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人生中的诸多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人们缺乏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质思考》的作者迷泽创一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质思考方式”与“本质把握能力”的作用,人就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那什么是本质呢?
在解决问题时,本质指的是: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状态。
在采取某项行动时,本质指的是:行动的结果,最终想要实现的状态。
在交流时,本质指的是:希望对方达到的状态。
所以,究竟要怎么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首先就是不要掉入各种思维陷阱。
这些陷阱有些源于人类的本性,有些是受到情绪的奴隶,还有些是认知方式存在偏差,陷阱太多,难免陷入其中,四处碰壁,以致常常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根本没有意识到存在问题→没能弄清行动目的与问题存在→知道行动目的与问题所在,但无法解决问题。
那么,人们常常容易陷入的陷阱有哪些?
陷阱一:思考惰性
思考惰性陷阱就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断言问题的本质,或者认定眼前的问题与过去经历过的问题一样。一般来说,这种陷阱有三种症状:
①沉醉于过去的成功
②将过去的成功不加思考就拿来用
③基于自己的臆想给问题下定论
我们要注意的是,越是重要的问题,判断时越应该着力于看清本质,而不是被过去的成功经验、常识、权威、等表象迷惑。
陷阱二:人的视野收缩,陷入盲区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很多人往往由于急于解决表面问题,而忽略了深度的思考和剖析,最终导致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极有可能再次发生,这就是陷入“盲区陷阱”的一种症状。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把时间花在做无用功上。
陷阱三:“非理性”的情绪扰乱思维过程
拿破仑曾说过:能够控制好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这说明,遇事避免“情绪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人在受到情绪控制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陷入情绪陷阱,哪怕平时再聪明,智商也为零。
陷阱四:“无意识”形成很多思维死角和偏见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节省大量的判断时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殊视角提高了人类的效率,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这样会形成思维惰性,即“无意识偏见”。
这种偏见由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所属团队、视角等多种因素形成。
“无意识偏见”会妨碍人们从根本上把握问题,让人们无法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03
本质思考的方法和训练方式
明确各种各样的陷阱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才找不到解决之道。
而根据相关的陷阱,就可以找到一些对应方法:
(1)从零开始思考问题
“思维惰性陷阱”会让人们在没有理解真正目标的情况下盲目行动,就算很努力在采取措施,依然没有什么效果,陷入了“思维惰性陷阱”,所以最好是从零开始思考问题:
首先,要割舍掉过去的成功经验、常识、权威。同时让与该问题不相干的人参与进来,提供一些建议和提议,以便产生新的启示。
接着,对信息重新洗牌和审视,即根据自身的和周边的具体情况,重新构建底层逻辑的模型和框架。
(2)把握问题的核心,全方位构想方法
当出现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彻底地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一次次追问原因,并要从不同的角度追问原因。
反复追问原因最好是重复5次以上。
很多时候,找不到根本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刨根问底。
比如针对“年轻员工离职高”,不能简单的把离职归结于年轻人。
进行归因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弄清定义:什么程度才算离职率高?
其次,理清离职的类别:自身想离职的,公司辞退的,其他万不得已的原因离职的。
而自身离职的又可以分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原因。
积极的原因可能是跳槽、创业、留学,消极的原因可能是人际关系糟糕、工作环境恶劣、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公司要求苛刻等。
在这些原因中,从人际关系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比如上下级的沟通方式,员工本人心灵脆弱、员工本身人际交往能力存在问题等。
只有不断往下分析,才能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3)时刻控制情绪,避免冲动决策
人遇到问题时难免会有情绪波动,而负面情绪往往容易导致我们误判问题的本质。
为了可以让负面情绪降到最小,可以采取4个步骤:
①发现自己处于不冷静状态,即要会捕捉自己的情绪
②发现自己处于不冷静状态,并不做任何决策和举动
③尝试让自己冷静下来
④检查自己是否冷静下来,处于冷静状态
我们要学会一种“幸福思维”模式,即通过客观观察,有意识地脱离困境,将情绪剥离。
当恢复冷静以后,还有些疑惑,再冷静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情绪波动。
最后要学会接受现实,明白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
(4)辨别信息,搭建自己的知识库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泛滥成灾,鱼龙混杂,各种真相,谎言,错误的情报信息混在一起,如果不能快速分辨,就很耗费精力和时间。
如何辨别信息,这里提供三种方法:
①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现在是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时代,而很多观点却伪装成事实的样子,一个消息里面,哪部分属于事实,哪部分又属于观点,这就很需要平时的训练,建议多从平时的电视、网络各大平台、报纸等多做练习。
②练习正确分辨对方的观点
学会分辨哪些是对方的主观表达,哪些是情感表达,哪些是对别人的评价,判断对方是生气还是悲伤,还是只是假装的。
③学会观察事实
对事物思考的时候,一定是要基于事实的,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先不要下结论和相信,多观察,多收集相关信息,尽可能掌握整个事情的全貌。
同时,搭建自己的知识库也很重要,很多人喜欢跟着感觉走,以为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有时也会出现理解偏差,认知盲区。
这里推荐“自己的维基百科”的训练方式,既遇到新的知识点,自己解释说明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找朋友进行提问,如果回答得吞吞吐吐,说明没有怎么掌握这个知识点。
数据时代,我们要养成依托数据采取行动的习惯,多注意收集分析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信息。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抢得先机。
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时,他们往往已经开始分析和解决问题了。
久而久之,这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都会稳稳地跑在别人的前面。
作者:久栀子,精读读友会会员,可萌可暖可温情的小仙女,喜欢各种稀奇古怪,毒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