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章 > 俗语“借钱、随礼、走路有三不”,都是哪三不?生活经验受用了

俗语“借钱、随礼、走路有三不”,都是哪三不?生活经验受用了

时间:2020-07-15 11:38:17点击: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吃亏是福,但想来应该没有人愿意吃亏,只不过事到临头总是避不开。于是为了帮助后人,过来人总结了许多经验。若想少“吃一堑”,不妨多看、多思。

俗语:“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借钱、随礼、“走路”,是大多数人避不开的经历,与其逃避倒不如直面“惨淡”。那么都是哪三不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三个现象中做人、做事道理。

钱有三不借

培根说:“你若想与人结怨,必须先借钱给他,再向他讨要”,短短一句话说透了人间现实。有人说:催人还债就比如向他人告白,一个不小心便是从此天涯是路人。

同时,借钱也需小心,一旦做了冤大头,对自己的生活将有莫大影响,这里就有三种人不能借。

第一,不借不熟之人。熟与不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定义,人生得一知己很难,得一真心朋友更难。总觉得若能在一起共患难便是真朋友,可惜这些真朋友大多会离你远去,奔向自己的生活。

而围绕着自己身边的这些朋友,很多时候都是表面朋友。人对友情是渴望的,所以世间很多上当受骗者,往往是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出门玩了几次。聊了一段时间,当对方提出借钱时便没了防备心理,实属不智。

第二,不借身负巨债之人。当借钱成为习惯,不知不觉中便会积攒了一笔巨额负债。怎么办?破罐破摔、负债逃跑,这类人最喜在跑路之前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挨个搜刮一遍。所以借钱,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情况,再决定借与不借。

第三,不借无信之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代消息闭塞,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消耗完信用,可以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在今天这个全球联网时代,失信就意味着失去将来。无信之人,哪怕是专业的借贷机构都不敢借钱,更别提咱们普通老百姓了。

礼有三不随

随礼,起源起早。最早的随礼主要是针对婚礼,《礼记·郊特性》记载:“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后世发展,随礼项目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恶意操办,只为客人随礼钱。因此礼有三不随,莫要让他人占了便宜。

第一,不随“揽钱礼”。随礼,本是客人的美好祝愿,但有些人却故意小题大做,利用客人的“知礼”,达到自己的不良目的。最常见的便是为钱,礼钱虽少,架不住人多,人越多主家收益就多。

第二,不随“难回礼”。礼尚往来,古往今来便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倘若对方只求礼,却从不回礼。这样的人不交也罢,更不必随礼,因为很可能对方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不重视,自然不回礼。

第三,不随“未请礼”。圈子不同,人便会慢慢疏远,或者根本没有结交的机会。圈子里的人办事一般不会请圈子外的人,如此,他人办事未请你,也不必随礼。

热脸贴冷屁股,一来消耗人品啊,二来易不为人所看重。

路有三不走

人生路漫漫,是一条可“回首”不可“回走”的长路。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绿叶,同样也没有一条相同的人生路。

古人说:“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无论路好与坏,身处江湖总是身不由己、风雨兼程,但有三种路不可走。

第一,不走无人路。勇于尝试是好事,但千万不要把一切都赌在“无人路”上,没有他人经验,万事只靠自己。

人生没有捷径,想通过无人路,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就要做好输掉所有的准备。

第二,不走歧路。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岔路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遵纪守法,切莫剑走偏锋走歧路,歧路是一条断头路,走不通的。

第三,不走盲从路。随波逐流,看似裹挟大势,实则身不由己。路在自己的脚下,怎么走是自己的选择。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盲目跟随他人便要承担着他人所面临的风险,事到临头,亏了不说,还不自由。

结语

俗语:“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就介绍到这里,世事多难料,很难遂了自己心意,但对于恶意之人,也切莫随他的心意,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说十分受用。